罗老师悼词时间:2015-12-10 14:26 来源: 作者: 编辑:【关闭】中国法律心理学的开拓者、中国犯罪心理学的奠基人、我国著名犯罪心理学家罗大华教授2015年11月11日因病在家中逝世,享年80岁。 罗大华,男,1936年8月15日——2015年11月11日,福建武平人。1955年7月毕业于福建省长汀师范学校后,从事小学教育工作1年;1956年9月—1960年7月就学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;1960年8月被分配到北京政法学院(即中国政法大学前身)任教至今。罗大华教授是对中国法律心理学、犯罪心理学事业的创立和发展有突出贡献。他1983年至1999年担任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教研室主任,现任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,硕士、博士研究生导师。历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、常务理事,1983至2010年担任第一届至第七届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,长期在法律心理学领域发挥主要作用,是法律心理学领域的带头人,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。 罗大华教授多年从事犯罪心理学、刑事司法心理学、证言心理学、罪犯矫治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,在学术上具有全国性影响。论着颇丰,共出版编著、译著60余部,发表论文50余篇。主要著作有:主编新中国第一本《犯罪心理学》教材、高等学校法学试用教材《犯罪心理学》、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《犯罪心理学》、《青少年犯罪心理学》、《心理学大词典》司法心理分卷、《法制心理学词典》、《中国法制心理科学研究十年》、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法制心理科学研究》、《法制心理学丛书》、《21世纪法律心理学丛书》等;合著《犯罪心理学》(台湾东华书局、浙江教育出版社分别出版)、《司法心理学》(2002年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、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)、《罪犯改造心理学》、《证人证言心理》、《中国心理科学》、《当代中国心理学》、《刑事司法心理学理论与实践》等;译著《犯罪心理学入门》、《犯罪心理学》、《犯罪社会心理学》等。主要论文有:《犯罪心理学方法论》、《少年犯罪的成因与预防对策研究》、《暗示对证言影响之研究》、《违法犯罪青少年心理特点初探》、《关于犯罪者对一组罪种严重性判断的研究》、《证言失真的心理分析》、《对国外犯罪心理研究中几种理论观点的述评》、《论对罪犯刑满释放后重新犯罪的预测和预防》、《论犯罪原因和犯罪原因的系统研究》、《中国法制心理学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》、《我国刑事犯罪严重化的社会心理因素》等。 罗大华教授是我国犯罪心理学科的主要奠基人,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《犯罪心理学》教材(1982年我校内部印行,1983年群众出版社正式出版,1987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)。经修订后,主编了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《犯罪心理学》(1997年由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),该教材标志着具有我国特色的犯罪心理学学科体系已初步建立。与何为民合著的《犯罪心理学》系海峡两岸合作项目“世纪心理学丛书”之一, 2000年获中国政法大学曾宪梓科研奖三等奖。主编的《青少年犯罪心理学》(1989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),1991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。 罗大华教授是我国法律心理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,司法心理学研究成就突出,多次担任司法部重点课题的负责人。自1983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以来,罗大华教授连任第一至第七届专业委员会主任,并一直担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和连任三届常务理事;长期从事以证人证言心理为主要课题的刑事司法心理学研究,先后出版了《证人证言心理》、《司法心理学》、《刑事司法心理学理论与实践》等著作;1994年开始担任司法部重点课题 “中国罪犯心理评估系统”课题组组长。 相关信息 |